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麻辣燙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麻辣燙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四川麻辣燙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四川麻辣燙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
麻辣燙的梗【麻辣燙的梗是怎麽回事】

mumu丨文

昨天是羽生結弦,前天是穀愛淩,再往前是賣爆了的吉祥物冰墩墩……可能是剛過完年,碰上疫情期間大家都快閑出事了,最近幾天有關於冬奧會的新聞狠狠地刷了屏,讓我們有了共同話題。

當然,對於像我這種肥宅吃貨來說,除了看運動員矯健的身姿,還是看這些俊男靚女私底下的吃播更有意思,比如下麵這位荷蘭速滑名將Jutta Leerdam,前兩天在自己的INS上分享了在冬奧村吃到的麻辣燙,引發了數十萬的點讚。

事實上,最近有關麻辣燙的節奏還真不少。第一個新聞是,國內的楊國福麻辣燙衝擊IPO,準備在港股上市了,不過想來BB姬的讀者也不會關心。第二個新聞是,有韓國人在吵麻辣燙起源問題。

說是推特上有個三無帳號發了張圖,顯示韓文版的wiki把麻辣燙的原產地改成了韓國,引得不少國人在評論區和韓國人對罵(目前貼子找不到了,但wiki上確實有被修改的紀錄)。

從轉發情況來看,也有很多韓國人對“同胞”的行為表示反對。事情背後顯然有樂子人在帶對立節奏,但是對於偷國的行徑,大家早就習以為常,也沒起多大節奏。

第三個新聞是,日本媒體吐槽新冠疫情後,在日本的援助下,街頭出現了越來越多中國人開的中華料理店。配圖是一家開在池袋地鐵站北口的四川麻辣燙。

幾件不算大事的新聞,因為“麻辣燙”貫穿在一起,恰好聯係起中日韓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麻辣燙早就成了周遭國家小有名氣的中國料理。

(標題大概意思是:池袋站北口成了“新・中華街”

中國人店員表示“得到了日本的優厚援助”)

說起麻辣燙,你會想到什麽?

蒼蠅館子?街頭小吃?裝在塑料盆裏的外賣?又或是抖音快手B站上的各種吃播?印象裏麻辣燙一直是種接地氣的東西,甚至有些屌絲氣。

就像早些年互聯網風氣比較開放,李毅吧有過個梗叫“6塊錢麻辣燙”,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。

說是網友碰頭,一個青島的妹子坐飛機去成都找漢子,對方請她吃了6塊錢的麻辣燙,搞來搞去的……

最初多玩論壇也出現過類似貼子,隻不過沒帝吧版本這麽流行,也有人指出,這是某國產避孕套商家曾經為了吸引眼球搞出來的網絡炒作。

實際上這種梗就跟“車頂放礦泉水”差不多,多少有些物化女的意思,放到現在是要被人掛微博批鬥的。但秉承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態度,大家看著樂嗬,所以並不妨礙故事版本的流傳。

以至於後來每每有什麽網戀奔現的都市傳說,都要用請客麻辣燙的橋段,來故意沾點屌絲氣息。前段時間,劍網三跟肖戰粉圈掐架,就有蝦爬子憑空汙人清白,把這種陳年老梗按在中年頭禿的遊戲製作人身上,多少有點離譜了。

嗨啊,現在請妹子吃飯,再不濟也得一頓火鍋吧,哪裏還有人請吃麻辣燙的。

(圖:我還是給鹹魚打個碼吧,看這麵相怎麽也不會是13次的人)

讓我們拋開離奇的故事成分不談,有段時間我是真的很好奇,成都能找到5塊錢、6塊錢的麻辣燙麽?十年前的物價也沒這麽便宜吧。

印象裏四川不能說是最能吃辣的省份,川菜有不辣的,辣的裏呢特點是麻且辣——因為會擱很多花椒。以前看書上說,有些四川小麵館的牆壁上會黑漆大書三個字:麻、辣、燙。按我想來便是麻辣燙起源川渝的旁證。

畢竟沒有比這3個字更能形容川菜裏辣菜的特色了。前年BB姬團建地點選擇了成都,可惜實地吃過了四川火鍋、串串香、樂山缽缽雞,也沒有發現類似的文書,更沒有找到正宗的麻辣燙。

或許是太過接近市中心,少了些市井氣,又或者麻辣燙真的不賺錢——畢竟冒菜和串串一個人可以吃幾十,麻辣燙隨便弄個寬粉加土豆金針菇就頂飽,貴點也就二十多——所以街頭巷尾幾乎見不到麻辣燙攤子,就樂山有見,一直讓我引以為憾。

遺憾也是因為記憶裏從小吃的麻辣燙,既不麻,也不辣,也就跟燙字沾點邊,都是根據當地人口味改良後的版本——我後來才知道,店鋪開遍全國的楊國福和張亮都是黑龍江人出身,妥妥的東北貨。以至於近些年麻辣燙漂洋過海,在日韓年輕人間成為爆款,我也不怎麽稀奇。

(圖:《賽博朋克2077》裏出現的日本風格的中華炒麵)

全世界人民都愛中國菜,雖然是麵目全非的那種。

日本人尤其喜歡“中華料理”,從日本街頭巷尾大大小小的各種中華料理店你都能感受到,但真要細究起來到底是不是“中國菜”,可能都得打個引號。一直到前兩天,我在日本雅虎上看到篇文章,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三條新聞。

說是新冠疫情下,當地很多店鋪都關店了,因為空餘店鋪出現、再加上租賃門檻降低,一些在日本的中國餐飲經營者開起了“中華料理店”。盡管新冠疫情中投資新店有不少風險,但是不少人認為這也是一個機會。

因為疫情前日本的審查很嚴格,外國人根本沒有機會拿到什麽好地段,特別是1樓的路麵店,以前想都不用想。但是現在競爭變少了,所有人都能在澀穀之類的一等中心地段進行投資。類似的報道並不少:

(標題大概意思是:新冠疫情下中華料理店的開店熱潮

因為是相當地道的“真中華”,人氣很高)

這類夾雜在花裏胡哨的「キャバクラ(夜總會)」與「DVD鑑賞ルーム(DVD鑒賞室)」日本特色店鋪之間,掛著更華麗的中文簡體字招牌的中華料理店,成了池袋、高田馬場、西川口等地方的一道風景線。

店裏賣的並不是按照日本人的口味改良過的“中華料理”,反倒是完全按照中國人口味來的正宗中國菜,所以吸引到了很多遠在他鄉留學工作的中國人。來店裏的客人,與其說是為了滿足口舌之欲,如果說是滿足對家鄉味道的甜蜜想象。

(圖:你信麽?這是開在日本的串串店)

然而沒想到的是,通過社交網絡的傳播,這些店同樣在日本年輕一代形成了話題度。

最典型的就是麻辣燙,原本是國內再尋常不過的街頭料理,近年來有被鄰國年輕女孩青睞的趨勢。

(圖:其它全是一線地名)

說個題外話,茴字有四種寫法我們都知道的,但我肯定你不知道“麻辣燙”在日本有幾種寫法:

①第一種是「麻辣燙/麻辣燙」。倘若在日本街頭見到「麻辣燙」的簡體字招牌,那這家肯定是中國老板開的店,比如張亮麻辣燙、楊國福麻辣燙。一般地圖軟件、或者美食網站都會用到日文相對應的「燙」字。

那如果是日本人開的野路子麻辣燙店呢?一般會用「湯」字。

②所以第二種就是「麻辣湯」。湯,日語跟古漢語同義,有熱水的意思。在日本,招牌冠以湯字的基本都是溫泉旅館之類洗浴泡澡的地方。把“湯”字用在料理上,在日本人看來就很中國style。

有家叫「七寶麻辣湯」的連鎖麻辣燙店,看介紹說是上海過來的品牌,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麻辣燙為什麽不用現成的「燙」字,後來一查才知道,老板是個日本人——就跟國內喜歡加「の」的仿日風牌子一樣,所謂的七寶麻辣湯也妥妥是個仿中國風的中華料理,按照當地人口味改良過的版本。

(圖:另一種“無限麻辣湯”,日本人可能對湯和燙有種誤解)

③可能是「燙」字實在難寫,屬於日本生僻漢字,於是有了第三種「麻辣タン/麻辣 TAN」的寫法,前兩年在各種介紹美食的報刊雜誌上還挺常見。

④再後來,來自中國的麻辣燙已經完全變成了「マーラータン」(日本的片假名寫法,類似Malatang的拚音),也就是第四種說法。

很多中國人開的麻辣燙店,怕客戶不懂招牌裏的中文簡體字什麽意思,也會很貼心地在招牌上麵用片假名標注。

(麻辣燙簡體字,會用日文片假名標注讀法)

這種全新的中華料理,一般叫「ガチ中華」,真中華的意思,連帶著周遭小吃燒烤、新疆餐廳、超市裏賣的中華惣菜(中國風味的熟食小菜),以及偶爾擦身而過的講著中文的男女老少,被人稱做「新・中華街」、「Little China」。

表麵上看,街景和日本別處也沒什麽兩樣,一旦你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中有家中國料理餐館,並且生意非常活躍,又會感到有些意外。每一股風潮背後都會搭配著批判的聲音,困惑兼具擔憂的情緒也在日本的媒體間彌漫開來。

當然,東西還是要先紅的發指才會讓人吵得不可開交,不是麽?至於麻辣燙為什麽紅了呢……原因也挺簡單。

(大概意思是:踏進池袋的某某食府,讓我產生“這裏是中國!?”的錯覺,

這地方會給人一種深深的當地感受)

好吃自不必說,和各種高端餐飲相比,麻辣燙首先並不需要極度昂貴的食材,廚師很容易有樣學樣地複製,畢竟主要看的是菜品新鮮度,一鍋湯也可以賣好久,這些都非常容易實現標準化。最重要的是,它對不少人來說非常健康。

現代社會越來越多人追求原生態飲食,可能還是平時吃太飽了吧,讓我們有的挑。幾年前歐洲風靡過一陣子Paleo diet(石器時代飲食),不少人選擇回歸農業社會老祖宗的飲食方式,吃些蔬菜水果魚類肉類等可以直接獲取的食物,並拒絕穀類豆類、乳製品之類經過人類加工的食物。

和麻辣燙雖然沒啥關係吧,但是食客的心態卻是大抵相似的。

我們都知道,麻辣燙的湯頭毫無疑問是重鹽重油,不宜多喝,但因為可以自己挑蔬菜嘛,它的隨心和多變,讓一口臉盤大的菜盆子,能容納下所有生活深沉的滋味,很容易讓人產生健康的錯覺。

日本人也比較雞賊,他們開的野路子麻辣燙經常會用些高大上的營銷說法,帶上「スープ春雨(粉絲湯)」「薬膳火鍋」之類的關鍵詞,廣告經常會這麽寫:

“辣椒裏的辣椒素擁有燃燒脂肪的效果;粉絲、蔬菜裏富含膳食纖維;湯裏使用了30種以上的香料,有一些在中國被用作漢方藥的成分:茴香能抗癌,花椒改善手腳冰涼,丁香子促進消化,淮山能美膚,孜然能調理腸胃……”

總之就是營銷“食補”的概念。

這是整個事情最詭的一環——記得我上大學時候,有段時間如果便秘了就會偷偷溜出宿舍,上街頭的麻辣燙館子大吃一頓,把湯都嗦完。一般晚上去了,半夜就能瘋狂噴射,比什麽華萊士的炸雞還要靈驗。順帶還能體驗那種火辣辣的快感,像是做了一套馬殺雞讓人在半夜久久回味。

要不是我從小吃到大,光看著描述,可能真會被各種養生功效給唬住了,以為是什麽靈丹妙藥,偏偏很多外國妹子堅信這一套,令人哭笑不得。於是麻辣燙這種接地氣的國內平民小吃,忽的變成一種帶有異國文化包裝和田園暢想色彩的美味(而且新鮮蔬菜其實並不便宜)。

中國人開的麻辣燙店就比較樸實無華,該咋樣咋樣,做的都是中國人生意,不會搞什麽噱頭。麻辣燙本就是尋常的中國街頭小吃,從來不需要攀附上流來營造高級感。吹噓成包治百病的神奇料理,不過是商人裝瘋賣傻的騙肖手段罷了。

我不懂韓語,所以不知道麻辣燙在韓國是什麽情況,聽說跟火鍋、炸醬麵一樣在當地很火。時不時在微博也能看間追韓星的朋友,發到她家愛豆吃麻辣燙的切片。不過這裏我們還是關注食物本身吧。

往前推,開頭提到的荷蘭速滑名將Jutta Leerdam。想象下,也許再過幾年,這個鏡頭會是“麻辣燙打響攻占歐美市場的第一槍”呢?

反正想想又不用錢,萬一哪天真成了。

-END-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文章发布:2025-07-04 17:07:19

本文链接: http://qdiro.yeniadaptor.com/Ctyv3w/047.html